糖尿病足早期癥狀是由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癥狀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遠段小血管更易受累,直接影響足部血液供給,導致缺血壞疽的發生。糖尿病足的危害很大,預防糖尿病足是有效的減少糖尿病足危害的手段。對糖尿病足要早發現早治療。那么糖尿病足早期癥狀的表現有什么呢?糖尿病肢體血管疾病主要是糖尿病性動脈硬化閉塞癥,病理生理變化是由于代謝紊亂,血液高糖、高粘度狀態引起的微血管和大中小血管的病變以及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其后期由于缺血、創傷和感染因素,常導致肢體嚴重的壞疽而使許多患者喪失肢體。這幾方面共同引起從頭至足,無處不在。血管病變多累及下肢的小動脈,究其原因,未能解決下肢遠端的血供,足部組織仍然處于負營養狀態,不能滿足足部組織的正常新陳代謝。糖尿病足早期癥狀主要有:足部的一般表現:由于神經病變,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呈襪套樣改變,腳踩棉絮感;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當病人的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發生勞損時,病人繼續行走易致骨關節及韌帶損傷,引起多發性骨折及韌帶破裂,形成夏科關節(Charcot)。X線檢查多有骨質破壞,有的小骨碎片脫離骨膜造成死骨影響壞疽愈合。缺血的主要表現:常見皮膚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皮膚干燥彈性差,靠毛脫離,皮溫下降,有色素沉著,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處可聞血管雜音。最典型的癥狀是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當病人患肢皮膚有破損或自發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糖尿病足潰瘍可按照病變性質分為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和混合性潰瘍。神經性潰瘍:神經病變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環良好。這種足通常是溫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覺不明顯,足部動脈波動良好。并有神經病變的足可有兩種后果:神經性潰瘍(主要發生在足底)和神經性關節病(Charcot關節)。單純缺血所致的足潰瘍,無神經病變,則很少見。神經-缺血性潰瘍這些患者同時有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波動消失。
糖尿病足常表現為下肢及足部冰涼,有時小腿抽筋,嚴重者下肢疼痛甚至出現跛行;糖尿病足常表現為下肢及足部冰涼,有時小腿抽筋,嚴重者下肢疼痛甚至出現跛行;如果糖尿病人發現自己的足部發涼、麻木、發紫,這就是足部血供不好的表現。特別是一只腳涼一只腳正常,更要引起重視。 1、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要因人制宜加強個人防護,要嚴防下肢及足部的損傷與感染,要每天檢查足,要檢查足底有無水皰、皮膚松弛、疼痛等損傷。
2、鞋襪要柔軟合適,不宜過緊、過硬,也不宜遠距離步行,以免足部磨損。每天晚上檢查足部及趾間的水泡,有否擦傷及皮膚破損。用溫熱水泡洗雙腳后,用柔軟毛巾輕輕擦干,盡量保持下肢及足部的干燥與皮膚健康。
3、秋冬季節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要注意保暖,保證足部血液循環;保持足部滋潤,避免皮膚開裂。糖尿病足部保養防糖足平時注意抬高患肢,尤其是睡眠時更應注意下肢體位,確保下肢血液運行暢通無阻,利于下肢代謝產物的及時排除。
4、特別囑咐有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者,應主動定期到醫院進行下肢及足部檢查,對下肢并發癥進行早期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啟發。
大約85%的糖尿病截肢起因于足潰瘍,而足潰瘍是糖尿病足最常見的表現,其發生大多與足保護意識不強有關。我媽之前就是認為腳上破塊皮是小問題,可以自愈,無所謂,后來潰瘍嚴重了,還好健悅坊的醫生及時發現,給她清洗傷口,撒上了一種藥粉才愈合。
溫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醫藥內容的,請及時到醫院就診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